《创造101》女团选秀:逆风翻盘背后的市场困境
直观感受:讨论度不及男团选秀
当《偶像练习生》热度未减,推出的偶像组合NINE PERCENT越来越火热的时候,打造女团的《创造101》正式上线了。虽然从各大社交平台的关键词指数来看,“创造101”与开播初期的“偶像练习生”不相上下,但从直观感受来说,“101”的讨论度和争议度都冷却了不少。
节目制作更精致,但话题性不足:《创造101》从韩国方面购买了版权,舞台、道具、服化和节目包装都更加精致大气。其规则设置也在细节处使得节目的竞技特质更加明显,比如从一开始就对top11的强调、A班battle规则,以及更快的节目节奏。然而,这样的设计虽然更加忠于选手的培养,但在话题性和后期热度的潜力上就欠缺了。
缺乏“人物剧本”:相比《偶练》更加注重角色塑造,《创造101》的重心似乎更加放在了“公平竞争”的内核上。这样的设计虽然更加忠于选手的培养,但在话题性和后期热度的潜力上就欠缺了。
核心卖点:“逆风翻盘”与偶像养成逻辑不同
“逆风翻盘”概念:以往涉及女选手竞技或者选秀的节目中,选手的美貌和身材都是必备的卖点,也免不了将选手互撕、心机进行炒作。但在倡导正能量的偶像选秀中,《创造101》选择将“逆风翻盘”作为核心卖点——即打破困局,扭转局势的意思。
女团市场的尴尬:例如SNH48与其同期的女团,是当年女团元年时涌现而出的各个大同小异的女团,但因为培养机制不完善、国内市场不成熟、公司资源不到位等种种原因,热度一过,也就树倒猢狲散。《创造101》中泪流满面的前1931组合的成员,她们的自述和众导师的点评也许就是目前中国女团市场的缩影。
选手资历更深厚:相比《偶像练习生》中基本都是95后的练习生来说,《创造101》的女选手们明显资历更深厚,不少女团都有出道经历,但是大部分都是不红不火的尴尬期。制作方这样的选择策略的确契合了“翻盘”的概念,并且带来的直接好处是,为选手们赢取了大量路人缘。
导师人设:处在“陪伴”和“专业”的尴尬夹缝
导师配置问题:《创造101》在导师选择上一是选择了综艺节目的老熟人,比如胡彦斌、Ella都是音乐节目的熟面孔,罗志祥和黄子韬近年也频繁出现在选秀节目中。即使再有节目效果的艺人,观众的新鲜感也是有限的。
点评风格严厉:几位导师的点评风格更加严厉,与选手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疏离,但是其专业度又远不如韩国原版节目中的导师来得高,使得该节目处在“陪伴型导师”和“专业级导师”之间的尴尬境地。
根本原因:女团消费市场比男团小得多
女性消费者占多数:偶像市场的消费者中女性消费者占据了多数,曾有报告指出这个数字可能接近70%。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,男性偶像自然能获得更多的市场,而女性偶像的竞争也就相对地更加激烈。
男粉激活难题:女团典范AKB48的粉丝可能有七成左右是男饭,但在中国,有消费动机的男性“活粉”究竟有多少,恐怕也不需要数据来说明了。我们可以看到在微博指数中,对比《偶像练习生》和《创造101》的资讯用户画像,男女比例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。
正三观:罗志祥让女练习生唱“老公抱抱”不妥
争议镜头:罗志祥让一位叫王晴的练习生唱“老公老公抱抱”了。面对可爱挂的练习生,罗志祥可能有点“控制不住自己”,指着黄子韬对王晴说,“我们俩蛮想看你表演‘老公老公抱抱’(歌词)。”王晴脸上闪过一丝尴尬,但立刻故作大方地表演了一段。
性别问题把握不易:在一档“创造女团”的综艺节目中,性别问题的把握本来不易,男性导师若稍微放纵自己“卖尺度”,一不小心就会滑向不尊重女性的道德和舆论洼地。